一、2022年丽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
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和疫情发展趋势多变的严峻考验,全市上下认真落实“疫情要防住、经济要稳住、发展要安全”的要求和中央及省委、省政府关于稳住经济大盘的系列决策部署,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,立足新发展阶段,贯彻新发展理念,构建新发展格局,推进跨越式高质量发展,奋力建设共同富裕美好社会山区样板。2022年,全市经济运行经受住了超预期的挑战和冲击,经济稳步复苏,质量效益持续提升,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。
——地区生产总值(GDP)同比增长4.0%;
——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70.86亿元,增长4.2%;
——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.0%;
—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4.1%;
——城镇新增就业3.05万人;
——居民消费价格涨幅1.9%;
从全年计划指标完成情况看,44项主要指标,包括31项预期性指标、13项约束性指标,完成情况总体良好,除9项指标暂无数据外,多数指标达到或超过预期目标,地区生产总值增速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、出口总额增速等3项主要预期性指标距离目标有差距。(详见附表1)
1.地区生产总值增长4.0%,增速与预期目标(增长7.5%)有差距。主要原因:国内外环境愈加复杂严峻,需求收缩、供给冲击、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叠加疫情反复、俄乌危机、全球通胀等超预期因素,经济恢复压力持续加大,尤其是二季度疫情形势的变化远超年初预期,全国全省均受到严重冲击,4月以后,主要经济指标出现断崖式下降。尽管市委市政府及时采取了超常规举措,推动经济企稳回升,但增长缺口仍难以回补。
2.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4.1%,低于预期目标(增长8%)。主要原因:居民餐饮、旅游等聚集性消费对疫情波动特别敏感,导致社会零售额增速回落。6月以来,促消费政策大力实施,消费增速较快恢复,但总体仍难以弥补前期大幅回落缺口。
3.出口总额增长0.8%,低于预期目标(增长8%)。主要原因:受欧美市场需求减弱、我市超常规政策退出等因素影响,外贸出口面临严峻形势,外贸订单等先行指标呈现持续下滑态势。监测显示,出口订单景气指数、出口信心指数均处于相对不景气区间,存在客户消费需求减弱、订单向外转移等问题。出口恢复增长还需一定时间。
一年来,主要做了以下工作:
(一)经济发展稳中有进
开展稳进提质攻坚行动。率先部署经济稳进提质八大攻坚行动,建立以“贡献度+速度”为核心的“四个体系”晾晒比拼激励机制,创新建立“7+3”稳进提质月度晾晒指标机制,密集调度县(市、区)、丽水开发区经济运行。制定实施《丽水市推动经济稳进提质工作实施方案》《关于促进服务业领域困难行业恢复发展的政策意见》等政策51项。稳进提质系列措施有力施行,我市经济运行与全国、全省保持同步,波动前行。全年地区生产总值达1830.9亿元,增长4.0%,分别比全国、全省高1.0、0.9个百分点;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.0%,规上工业产值首次突破2000亿元;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.0%;本外币存贷款规模突破8000亿元,增速19.4%;农民收入增长排名继续保持全省首位,实现“十四连冠”。丽水经济技术开发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.5%。
产业发展稳中向好。第一产业增加值117.7亿元,增长4.4%,增幅排名全省第3。第二产业增加值705.9亿元,增长4.3%,排名全省第4。其中规上工业增加值399.6亿元。第三产业增加值1007.3亿元,增长3.9%,排名全省第1。
有效投资快速增长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.0%,排名全省第2。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39.6%、交通投资增长35.2%、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52.6%,排名均为全省第2。省、市重点项目均提前超额完成年度投资任务。全市首个超百亿元制造业项目东旭光电实现当年落地当年开工;景文高速、中欣晶圆等一批重大项目建成投用;景宁、松阳抽水蓄能电站、庆元百花岩风电场、衢丽铁路(衢州至松阳段)、爱玛新能源智慧出行等109个项目提前开工,新增投资114亿元。温岭至常山、洞头至庆景青等2条省道提升为国道。
需求端有序恢复。实际利用外资1.19亿美元,增长38.6%,排名全省第2。消费市场持续恢复,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804.84亿元,增长4.1%,排名全省第5;电子商务加速发展,全市网络零售额达725.70亿元,增长22.8%。出口结构不断优化,全市出口总额289.26亿元,增长0.8%。
质量效益不断提高。扎实推进新一轮制造业“腾笼换鸟、凤凰涅盘”行动,整治高耗低效企业378家,腾出用能3.2万吨标准煤、用地3663亩。坚决遏制能耗过快增长,以八大高耗能行业为重点,严格落实用能管控,严控“两高”行业产能,有力保障民生和高质量发展用能,全市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8.9%,淘汰落后产能企业84家。
(二)高质量发展呈现新局面
革命老区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区开局良好。“一带三区”加快构建,“跨山统筹”试点工作进一步深化。安排区域统筹资金4亿元,用于县(市、区)双招双引、乡村振兴等领域,重点支持跨市县重大基础设施建设。完成示范区创建方案编制,争取175个重大项目纳入国家级、省级规划,与宁波缔结革命老区重点城市对口合作关系。争取革命老区转移支付资金1.75亿元、国家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中央财政专项资金5亿元。出台实施《丽水市加快跨越式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系统架构图》,确定“1+7+N”68项重点工作和“1+5+n”42项重大改革,打造24项重大标志性成果。出台实施《丽水市“扩中”“提低”行动方案》,提出促就业、激活力、重帮扶等8条路径共29条举措。市本级、松阳等首批省共富改革试点项目顺利推进,创新开展“共富123行动”,推进36个乡镇41个总投资46亿元的重点项目试点建设,建立市县乡三级联动工作推进机制,推动乡村农民增收致富。遂昌构建山区低收入农户“六化协同”集成帮促新机制试点、景宁县域综合试点入选全省共同富裕建设名单。缙云“五彩农业”等8项案例分别入选全省第一、二批最佳共富案例。与陕西、延安等12个全国革命老区重点城市联合发起成立革命老区人才科技联盟,激发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内生动力。
“双招双引”双轮驱动。深入实施“双招双引”战略性先导工程,实现招引百亿级制造业项目零突破。引进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165个,其中10亿元以上大项目25个,增长2.5倍;从主体质量看,引进上市企业、百强企业、行业隐形冠军项目24个,引进科技型大项目43个,是前两年招引个数总和的2.2倍。推出“人才科技新政38条”及配套办法12项、操作细则73个,推动人才链、科技链与产业链融合共生。建立“人才金融港”综合服务平台,设立全国首个人才科技保障法庭,发布全省首批人才科技保险公司标准及产品,“智汇丽水”人才科技周签约项目101个。引进高校毕业生6.59万人,增长49.3%;引进博士2345人、硕士2841人,分别增长260.7%、17.5%;新增青年博士、青年大学生指数分别提升至全省第5、第7;入围“中国最具95后人才吸引力城市”前50强。国家、省级重点人才计划入选专家实现历史性突破。
创新引领持续增强。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80家,增长21.6%,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522家,增长19.7%。丽水经济技术开发区孵化器、丽水绿谷信息产业孵化器获批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,实现国家级创新载体零突破。与省内外17所大院名校签订合作协议45项,共建创新载体33个。推动首个市人才科技主题基金项目投资落地,广芯微电子获9000万元支持。紧抓政策兑现助企纾困、推进资金直达快享,拨付市级科技创新专项资金1911.9万元。
新兴动能培育加快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、战略性新兴产业、装备制造业、高新技术产业等增加值分别增长18.9%、16.8%、16.2%和8.3%,均高于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。企业培育成效明显,14家企业获评工信部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,其中重点“小巨人”2家,新增“雄鹰培育”企业1家,建成“未来工厂”1家。组织实施重点节能减碳技改项目78个。省发改委等七部门联合印发《浙江省关于支持丽水市水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》,支持我市培育壮大水产业,打造现代化水经济发展体系。
服务业行业持续稳定。开展系列促消费活动,出台税费减免、清费减负、金融支持等举措激发服务业潜力,累计发放消费券1.56亿元,拉动消费19.5亿元;减免“六税两费”金额3.63亿元;餐饮、零售信贷发放29.47亿元。新开业(投产)规上服务业企业17家,增长88.9%,排名全省第1。服务业创新发展能力和引领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,创成松阳全国绿茶商贸中心现代服务业、丽水经开区科技服务业、青田欧陆风情数字侨贸、庆元香菇数字贸易现代服务业等4个省级服务业创新发展区;松阳、遂昌入选省级县域商业体系试点,获取中央财政资金3000万元;青田侨乡进口商品城通过省级智慧商圈验收;创成青田夜间经济样板城市、庆元夜间经济特色城市;丽农冷链物流园获评省级冷链物流园区。
(三)开放合作实现新突破
山海协作工程迭代升级。实施山海协作产业合作项目196个、到位资金307.8亿元。南太湖新区-庆元、义乌经开区-莲都区等9块产业飞地开工建设时间位全省前列,其中2个项目入选省重大产业项目,获用地奖励指标232亩。实施群众增收、新农村建设和社会事业合作项目144个,到位援建资金9110.06万元,“消薄飞地”惠及消薄村1503个。“山”字系品牌在发达地区消费帮扶销售额达5.6亿元。
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。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,一体化合作范畴向科技、教育、文化、医疗、金融等领域深度拓展。推进上海G60科创中心、龙泉浙大科技园萧龙科创中心等13个“科创飞地”建设,入驻企业220家。推动“山”字系区域公用品牌融合发展,“丽水山耕”等“山”字系品牌与长三角重点区域业务合作进一步深化。
对外开放合作统筹推进。搭建“问海借力·侨商回家”合作平台,为华侨回归创业创新搭建桥梁。服务华侨洽谈对接项目108个,其中49个项目落地,总投资216.83亿元。建立涉外协作机制,做好“订单+清单”和商务运行监测。持续推进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,成功培育缙云省级跨境电商产业园。举办全球重要农业遗产大会。青田侨乡进出口商品城实现销售额20亿元。
对口工作有序有效推进。全面推进对口援疆工作,投入援建资金1.26亿元,实施项目30个,建成新和丽水中学、新和县图书馆及新和社区服务中心等民生项目,创新推出4000多期国语朗读作品,提升了对口地10多万少数民族群众国语水平。引导842名四川农村劳动力来丽稳定就业,帮助销售四川农特产品1.49亿元,动员社会各界向四川古蔺、叙永两县捐赠款物1057万元。全力深化梅丽合作,实施梅河口传化物流港等新一批吉浙合作“一市一平台”项目,进一步开拓了梅河口大米在丽水销售市场。
(四)改革创新取得新成效
营商环境便利化水平持续提升。制定实施营商环境优化提升行动方案,开展优化营商环境大比拼,加快推进简政放权、加强公正监管等22项重点改革任务100项改革举措。全面实现企业开办“一环节、一日办、零费用”。推进涉企鉴定评估“最多评一次”改革、“大综合一体化”行政执法改革,建立“轻微免罚”“首违不罚”等制度。建立企业诉求“135”限时办结制度,实现企业诉求“码上办”。常态化机制化开展正风肃纪“月亮”行动,纠治服务企业中的形式主义、官僚主义问题。积极探索具有丽水特色营商环境微改革,形成“商事共享法庭”“税务中台”等一批创新做法,其中青田“国际税收服务e站”涉侨办税改革获评全省优化营商环境十佳创新案例。
全面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示范区建设。持续迭代生态产品总值核算与应用体系,参与国家GEP核算标准制定,丽水经验被国家印发实施的《生态产品总值核算规范(试行)》充分吸收。探索构建基于GEP核算的生态产品交易机制,率先全国将GEP核算成果应用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司法审判。GEP核算标准与应用体系构建、区域公用品牌打造等案例入选国家辅导读本。松阳“古村复兴”模式入选国家发改委二十大成果展。拓宽生态产品价值市场化实现通道,系统推进“两山合作社”建设运营,制定《加快“两山合作社”建设运营助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若干意见》等系列文件,加快华东林交所落地运营,搭建丽水生态产品交易平台,率先全省出台碳效金融业务操作指引,落地全国首笔林业碳汇“未来收益权+保险单”质押贷款。开展生态产品产业路径研究,基本形成丽水市生态产业目录清单。系统推动龙泉市生态产品创新平台建设,谋划“十四五”平台基本建设项目56个,总投资324.5亿元。“GEP考核评价”“绿色奖补”“绿色金融”“区域公共品牌”等“天眼守望”综合智治平台场景上线试运行,入选省2022年数字化改革“最响话语”。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改革工作再获省改革突破银奖。
数字化重点改革成效明显。坚持一体融合推进全面深化改革、共同富裕美好社会山区样板重大改革和数字化改革,系统迭代“1612”改革体系架构,共新上线应用172个,新承接省级数字化改革任务试点193个,新形成理论成果167项、制度成果243项,取得了系列重大改革成果。“司法公正在线”“司法网拍”分获最高院、最高检肯定;“浙丽保”应用在全省数字化改革推进会作典型发言;惠民型商业补充医疗保险制度改革、山区县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特色之路探索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等6项改革经验获省级改革突破奖;“缙情帮”、美丽河湖面治理“一件事”、聚才共富等6个应用(项目)纳入全省“一地创新、全省共享”;“一码通丽水”“天眼守望”等21项应用获省级系统最佳应用;“青田石雕数字化”“丽水山路”等5个应用入选省数字文化系统优秀应用。“科研码”“智慧流动医院”“救在丽水”等场景有效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、普惠化、便捷化水平。“141”体系通过“花园云”业务协同平台将应用贯通到乡镇村,贯通率100%,完成全市9个县级社会治理中心设立、173个乡镇(街道)“1+4+X”体系构建,形成了覆盖4881个网格、15683个微网格的基层服务体系和5.7万人的“专兼职”网格力量。建设视频监控建设应用平台等数字经济示范项目10个,加快推进形成可持续开发的运营模式。
建设碳中和先行区推进经济社会绿色转型。出台《丽水市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实施意见》《丽水市碳达峰实施方案》。统筹推进森林碳汇产品开发与交易制度研究,创新开展碳汇交易实践,累计交易13笔抵消碳排放2616.3吨二氧化碳当量。推进低(零)碳试点建设,入选全省减污降碳协同试点2个,低(零)碳乡镇(街道)3个,低(零)碳村42家,完成15个重点行业项目碳排放评价。推广“碳普惠”应用,倡导绿色健康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。市本级、青田县、遂昌县、龙泉市、缙云工业园区等地通过省级资源循环利用及园区循环化改造验收。成功入选全国首批、全省首个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城市。获批国家首批林业碳汇试点市、省级唯一温室气体自愿减排试点。
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实践创新。“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”的丽水实践得到国家部委充分肯定。瓯江山水工程亮相联合国《生物多样性公约》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,中国山水项目入选首批十大“世界生态恢复旗舰项目”。推广“耕地智保”应用场景贯通,压紧耕地保护属地责任。成功申报跨乡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3个,49个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全部动工。加快推进补充耕地报备入库,垦造耕地项目入库731个。率先全省出台《关于加强机制砂行业长效管理的意见》。
(五)绿色发展实现新提升
大花园最美核心区建设全面深化。“一园五美九大工程”稳步推进,入选省大花园建设重大项目38个,投资151亿元,完成年度计划的135%。新增省大花园示范县2个,创成省大花园耀眼明珠3个、省级城乡风貌样板区9个,新创建花园乡村205个。百山祖国家公园纳入全国国家公园布局方案,率先全国完成市域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,建成首批生物多样性体验地。龙泉宝剑小镇、青田石雕小镇、缙云机床小镇成功命名第六批省级特色小镇,命名数全省第2。古堰画乡省级旅游度假区等4家单位纳入第一批“造月工程”培育名单,云和梯田列入省文化和旅游厅国家5A级景区推荐名单,瓯江风情旅游度假区入选国家旅游度假区意向名单,遂昌金矿国家矿山公园景区入选国家5A级旅游景区意向名单。莲都区灵康杏福康旅项目、龙泉氧吧长寿小镇等11个实施类“康养600”项目建设进展顺利。建成运营五星级标准酒店9家,在建五星级标准酒店9家。建设提升瓯江绿道480公里,新增省级最美绿道1条。新种植花卉1.5万亩,建设美丽林相80.46万亩,打造“增花添彩”规模化成果260个,成为获省政府大花园建设督查激励的唯一设区市。推进建设瓯江山水诗路文化带重点项目137个,投资226.65亿元,完成年度计划的163%。组织开展中国仙都祭祀轩辕黄帝大典、首届丽水市大花园杯摄影大赛等176个“人人成园丁、处处成花园”重大活动,共建共享氛围进一步浓厚。
生态环境质量持续领跑。生态环境状况指数连续19年位居全省第1,市区AQI优良率96.7%,PM2.5平均浓度19微克/立方米;地表水市控以上断面水质达标率、地表水交接断面水质达标率、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为100%。
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显着。建成9个镇(街道)、23个生活小区和3个工业园区“污水零直排区”,4座城镇污水处理厂清洁排放完成技术改造,新改建雨污管网339.35公里。中小河流治理完成65.8公里,美丽河湖建设完成市级验收15条。全域“无废城市”建设扎实推进,建成“无废城市细胞”102个、“无废工厂”13家。
全域文明城市建设深入推进。启动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创建,实施“花开丽水”行动,将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纳入市委市政府对各县(市、区)年度综合考核。推进“德润处州”行动,打造县域品牌9个,累计创建市级以上文明单位454个、文明村镇1015个、文明校园69个,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(所、站)建设实现全覆盖。选树“丽水好人”68例,分别入选“中国好人”和“浙江好人”1和18例。全市“小园丁”注册志愿者人数72.7万人。
(六)民生事业获得新发展
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。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4450元,增长5.7%,排名全省第3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470元,增长7.9%,排名全省第1;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5784元,增长4.7%,排名全省第3,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由上年的2.02缩小为1.96。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6734元,增长16.3%,排名全省第1,实现“七连冠”。
社会保障不断加强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保障水平居全省前列,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提标扩面完成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到1032元/月。实现城镇新增就业3.05万人,城镇登记失业率1.12%,维持在3%以内的较低水平,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。发放公租房租赁补贴3683户,补贴金额671万元。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3638套,棚户区竣工18055套、交付3701套,实现2018年底以来棚改安置住房竣工率100%、交付入住率85.2%。物价水平总体平稳,居民消费价格(CPI)增长1.9%。
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提升。全市民生支出444.06亿元,增长9.9%,占总支出的73.1%。成功入选全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重点联系城市,建成康养联合体20家,敬老院均达国家二级以上养老机构标准;新增婴幼儿托位2092个,每千人拥有婴幼儿托位数3.73个。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不断增强,县域就诊率91.3%。新改扩建规范化村卫生室60家,智慧流动医院服务覆盖758个偏远山村。莲城书院、丽水旅游学校、丽水中等专业学校等20所学校建成投用,新增基础教育学位1.67万个,丽水学院获批首个省级重点支持现代产业学院。
文化事业进一步发展。高质量高规格举办2022世界摄影大会,相关报道信息传播量近10亿次。创新举办首届丽水艺术节,开启“处州万象夜”星光点亮计划,举行“万象市集”等系列活动,打造群众文化艺术盛宴。创新培育“丽水山风”文创品牌,举办首届“丽水山风”文创产品设计大赛、“花动一城春色”首届文创展,激发文创产业发展活力。全力推动“浙文惠享”民生实事建设,超时序完成752个“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”、18家城市书房、9家文化驿站、57家乡村博物馆建设。云和、景宁入选省文化产业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县。
总体看,面对世界变局和世纪疫情的叠加冲击,全市上下团结奋斗、克难攻坚、稳中求进、笃行不怠,成绩值得肯定。但也要清醒看到,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仍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:国内外不确定风险挑战增多,经济发展面临多重压力,疫情转段与全球通胀等超预期因素影响仍将持续;现代经济体系不强,链主型、龙头型企业偏少,部分产业产品附加值不高,应对外部风险和挑战的能力不强;绿色低碳发展要求进一步增强,交通、土地等要素制约有待深入破解等。对此,必须高度重视、以更加有力的举措积极应对,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和谐稳定。